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
——春秋·老子《道德經》
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;陰陽離決,精氣乃絕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
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。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素問遺篇·刺法論》
順四時而適寒暑,和喜怒而安居處,節陰陽而調剛柔,如是則僻邪不至,長生久視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靈樞·本神》
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
衣涼冒冷,則寒外侵。飲冷食寒,則寒內傷。
——清·袁開昌《養生三要》
冬三月,此謂閉藏。水冰地坼,無擾乎陽,早臥晚起,必待日光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
使志若伏若匿,若有私意,若已有得,去寒就溫,無泄皮膚,使氣亟奪,此冬氣之應,養藏之道也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
五穀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藏氣法時論》
人之年壽長短,元氣所稟,本有厚薄,然人能善養,亦可延年。
——清·袁開昌《養生三要·衛生精義》
畢數之務,在乎去害。
——秦.呂不韋《呂氏春秋》
其本實者,得宣通之性必延其壽;其本虛者,得補益之情必長其年。
——東漢·華佗《中藏經》
人之有腎,如樹木有根。
——明·章潢《圖書編·腎臟說》
若欲縱情恣欲,不能節宣,則伐年命。
——晉·葛洪《抱樸子·微旨》
服藥千裹,不如一宵獨臥;服藥千朝,不如獨臥一宵。
——清·杜文澜《古諺謠》
善養性者,則治未病之病。
——唐·孫思邈《備急千金藥方·養性》
不以脾胃暖冷物、熟生物,不以元氣佐喜怒,氣海常溫耳。
——明·高濂《遵生八箋》引《唐書》
流水不腐,戶樞不蠹,動也。形氣亦然。形不動則精不流,精不流則氣鬱。
——戰國·呂不韋《呂氏春秋·盡數篇》
志閑而少欲,心安而不懼,形勞而不倦,氣從以順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
不順四時之和,數犯八風之害,與道相失,則天真之氣,未期久遠而致滅亡。故養生者必謹奉天時也。
——唐·王冰《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》
早起露首跣足,則病身熱頭痛。
——清·袁開昌《養生三要》
冬不藏精,春必病溫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内經》
保養之義,其理萬計,約而言之,其術有三:一養神,二惜氣,三堤疾。
——宋·唐慎微《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》
冬朝勿空心,夏夜勿飽食。
——晉·葛洪《抱樸子養生論》
冬三月,六氣十八候皆正養臟令,人當閉精塞神,以厚斂藏。
——明·高濂《遵生八箋》
養生之道,不欲食後便臥,及終日穩坐,皆能凝結氣血,久則損壽。
——明·龔廷賢《壽世保元》
湧泉二穴,精氣所生之地,寢時宜擦千遍。
——清·尤乘《壽世青編》
聖人為無為之事,樂恬憺之能,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,故壽命無窮,與天地終,此聖人之治身也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内經·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
靜而日充者以壯,躁而日耗者以老。
——西漢∙劉安《淮南子》
邪風之至,疾如風雨,故善治者治皮毛,其次治肌膚,其次治筋脈,其次治六腑,其次治五臟,治五臟者,半死半生也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
若小有不和,即須治療,此自養生之要也。
——唐·孫思邈《備急千金藥方》
養生之道,只要不思聲色,不思勝負,不思得失,不思榮辱,心無煩惱,形無勞倦,而兼之以導引,助之以服餌,未有不長生者。
——明·萬全《養正四要》
道者,聖人行之,愚者佩之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
四時陰陽者,萬物之根本也。所以聖人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,以從其根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
春三月,此謂發陳,天地俱生,萬物以榮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
夜臥早起,廣步於庭,被髮緩形,以使志生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
生而勿殺,予而勿奪,賞而勿罰,此春氣之應,養生之道也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
虛邪賊風,避之有時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
春三月,每朝梳頭一二百下,壽自高。
——三國曹魏·嵇康《養生論》
人借氣以充身,故平日在乎善養,所忌最是怒。怒氣一發,則氣逆而不順,窒而不舒,傷我氣,即足以傷我身。
——清·曹庭棟《老老恒言》
人生如天地,和煦則春,慘鬱則秋。春氣融融,故能生物,秋氣肅肅,故能殺物。明乎生殺之機,可與論養生。
——清·程文囿《醫述·醫學溯源》
將全其形,先在理神。
——北齊·劉晝《劉子·清神》
未事不可先迎,遇事不宜過擾,既事不可留住。聽其自來,應以自然,任其自去,此養之法也。
——清·尤乘《壽世青編·養心說》
春宜食辛。
——南朝·陶弘景《養性延命錄》
膏粱之變,足生大丁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内經·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
忍怒以全陰氣,抑喜以養陽氣。
——晉∙葛洪《抱樸子》
善養性者,先饑而食,先渴而飲,食欲數而少,不欲頓而多。
——唐·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
良醫者,常醫無病之病,故無病;聖人者,常治無患之患,故無患也。
——西漢·劉安《淮南子·說山訓》
內傷脾胃,百病由生。
——金元·李杲《脾胃論》
當春之時,食味宜減酸增甘,以養脾氣。
——明·高濂《遵生八箋》
春防風,又防寒。
——明·汪綺石《理虛元鑒·知防》
春傷于風,夏生飧泄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
春不食肝。
——明·高濂《遵生八箋·四時調攝箋》
風者,百病之長也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風論》
飽食即臥,乃生百病,不消成積聚。
——唐·孫思邈《備急千金要方·道林養性》
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。
——清∙王世雄《隨息居飲食譜》
肝主春,肝苦急,急食甘以緩之,肝色青,宜食甘,粳米、牛肉、棗、葵皆甘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臟氣法時論》
食不欲急,急則損脾,法當熟嚼緩咽。
——南宋·張杲《醫說》
因而和之,是謂聖度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内經·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
春天不可薄衣,令人傷寒、霍亂,食不消,頭痛。
——唐·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
戒暴怒以養其性,少思慈以養其神,省言語以養其氣,絕私念以養其心。
——明·胡文煥《續附·養生要訣》
夫氣貴舒而不貴鬱,舒則周身暢利,鬱則百脈違和。
——明·龔居中《紅爐點雪·忌憂鬱》
善攝生者,惟能審萬物出入之道,適陰陽升降之理。安養神氣,完固形體。使賊邪不得入,寒暑不能襲。
——宋·趙佶等《聖濟總錄》
二月腎氣微,肝正旺,宜戒酸增辛,助腎補肝。小泄皮膚微汗,以散玄冬蘊伏之氣。
——唐·孫思邈《孫真人攝養論》
早春宜保暖,衣服宜漸減;不可頓減,使人受寒。
——宋·陳直《壽親養老新書》
春傷于風,邪氣留連,乃為洞泄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内經·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
二月初時,宜灸腳三里、絕骨對穴各七壯,以泄毒氣,夏來無腳氣沖心之病。
——明·高濂《遵生八箋》引《法天生意》
不可令背寒,寒即傷肺,令鼻塞咳嗽。
——元·邱處機《攝生消息論·春季攝生消息》
少不勤行,壯不竟時,長而安貧,老而寡欲,閒心勞形,養生之方也。
——宋·張君房《雲笈七籤》引戰國·列子
大喜蕩心,微抑則定;甚怒煩性,稍忍即歇。
——清∙梁章鉅《退庵隨筆》
少肉多菜,少食多嚼,少鹽多醋,少衣多客,少煩多眠,少欲多施,少糖多果,少車多步。
——明·高濂《遵生八箋》
以方藥治已病,不若以起居飲食調攝於未病。
——清·曹庭棟《老老恒言·防疾》
夫春溫、夏熱、秋涼、冬寒,四時之序也。春應溫而反大寒,夏應熱而反大涼,秋應涼而反大熱,冬應寒而反大溫,皆不正之乖氣也。
——清·葉天士《三時伏氣外感篇》
寒欲漸著,熱欲漸脫。腰腹下至足脛,欲得常溫。胸上至頭,欲得稍涼。
——宋·蒲虔貫《養生要錄》
養生之法有四:曰寡欲;曰慎動;曰法時;曰卻疾。夫寡欲者,謂堅韌之法也;慎動者,謂保定其氣也;法時者,謂和於陰陽也;卻疾者,謂慎於醫藥也。
——明·萬密齋《萬氏家傳養生四要》
太上養神,其次養形。神清意平,百節皆寧,養生之本也。肥肌膚,充腹腸,開嗜慾,養生之末也。
——宋·李昉《太平御覽·方術部·養生》
禍始于微,危因于易,能預此者,謂之治未病;不能預此者,謂之治已病。知命者,其謹於微而已矣。
——明·張景岳《類經·攝生類·不治已病治未病》
春應肝而養生,夏應心而養長,長夏應脾而變化,秋應肺而養收,冬應腎而養藏。
——明·張景岳
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,以平為期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
春生,夏長,秋收,冬藏,是氣之常也,人亦應之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靈樞·順氣一日分為四時》
法於陰陽,和於術數,食飲有節,起居有常,不妄作勞,故能形與神俱,而盡終其天年,度百歲乃去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
仲春之月,號厭於日,當和其志,平其心,勿極寒,勿太熱。
——明·高濂《遵生八箋》
春凍未泮,下體寧過於暖,上體無妨略減,所以養陽之生氣。
——清·曹庭棟《老老恒言》
春夏不能養陽者,每因風涼生冷,傷其陽氣,以致秋冬多患瀉泄。
——明·張景岳《類經》
寒時而熱則減,減則不傷于溫。熱時而寒則加,加則不傷於寒。
——宋·蒲虔貫《保生要錄》
安身之本,必資於食,救疾之道,惟在於藥。不知食宜者,不足以全生;不明藥性者,不能以除病。
——唐·孫思邈《千金翼方》
每日空腹食淡粥一甌,能推陳致新,生津快胃,所益非細。
——清·曹庭棟《老老恒言》
春「噓」明目木扶肝。
——明·冷謙《修齡要指·四季卻病歌》
食飲者,熱無灼灼,寒無滄滄。寒溫中適,故氣將持,乃不致邪僻也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靈樞·師傳》
口腹不節,致病之因,念慮不正,殺身之本。
——宋·林逋等《省心錄》
凡心有所愛,不用深愛,心有所憎,不用深憎,並皆損性傷神。
——唐·孫思邈《備急千金要方》
善養生者,常少思,少念,少欲,少事,少語,少笑,少愁,少樂,少喜,少怒,少好,少惡。行此十二少者,養性之都契也。
——唐·孫思邈《備急千金要方·道林養性》
久視傷血,久臥傷氣,久坐傷肉,久立傷骨,久行傷筋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宣明五氣篇》
喜怒哀樂之發……可節而不可止也,節之而順,止之而亂。
——西漢∙董仲舒《春秋繁露》
凡有喜嗜之物,不可縱口,當念病從口入,惕然自省。
——明∙萬全《養生四要》
穀肉果菜,食養盡之,無使過之,傷其正之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内經∙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
當春之時,食味宜減酸益甘,以養脾氣。飲酒不可過多,米麵團餅,不可多食,致傷脾胃,難以消化。
——元·丘處機《攝生消息論》
養性之道,常欲小勞,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。
——唐·孫思邈《備急千金要方·養性序》
和神氣,懲思慮,避風濕,節飲食,適嗜慾,此壽考之方也。
——東漢·仲長統《昌言》
春日融和,當眺園林亭閣,虛敞之處,以暢生氣,不可兀坐,以生他鬱。
——元·丘處機《攝生消息論》
天以陰陽而化生萬物,人以陰陽而榮養一身,陰陽之道,順之則生,逆之則死。
——明·張景岳《類經》
食畢,飲清茶一杯,起行百步,以手摩臍。
——明∙鄭宣人《昨非庵日纂》
寒欲漸著,熱欲漸脫。
——宋·蒲虔貫《保生要錄·論衣服門》
體欲常勞,食欲常少。勞無過極,少無過虛。
——南朝·陶弘景《養性延命錄》
養生有五難:名利不去為一難,喜怒不除為二難,聲色不去為三難,滋味不絕為四難,神慮精散為五難。
——三國曹魏·嵇康《養生論》
養性之士,唾不至遠,行不疾步,耳不極聽,目不極視,坐不久處,立不至疲,臥不至懻。
——唐·孫思邈《備急千金要方》
流水之聲,可以養耳;青禾綠草,可以養目;觀書繹理,可以養心;彈琴學字,可以養指;逍遙杖履,可以養足;靜坐調息,可以養筋骸。
——明·陳益祥《陳履吉釆芝堂文集》
傷於風者,上先受之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‧素問‧太陰陽明論》
故陰陽四時者,萬物之終始也,死生之本也,逆之則災害生,從之則苛疾不起,是謂得道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
春夏宜早起,秋冬宜晏眠。晏忌日出後,早忌雞鳴前。
——明∙胡文煥《養生要訣》
每日頻行,必身輕目明,筋節血脈調暢,飲食易消,無所壅滯。
——宋∙蒲虔貫《養生要錄》
勿久處濕地,必招邪毒。
——宋·張君房《雲笈七籤》
故陽氣者,一日而主外,平旦人氣生,日中而陽氣隆,日西而陽氣已虛,氣門乃閉。是故暮而收拒,無擾筋骨,無見霧露,反此三時,形乃困薄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内經·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
治身養性謹務其細,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,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。
——晉∙葛洪《抱樸子》
食能以時,身必無災。凡食之道,無飢無飽,是之謂五藏之葆。
——秦∙呂不韋等《呂氏春秋》
人于無病時,常灸關元、氣海、命門、中脘,……雖未得長生,亦可保百餘年壽矣。
——南宋·竇材《扁鵲全書》
春氣溫,宜食麥,以涼之,不可一於溫也。禁溫飲食及熱衣服。
——元·忽思慧《飲膳正要·四時所宜》
當少陽用事,萬物向榮生發之時,惟當先養脾胃之氣,助陽退陰,應乎天道以使之平。
——元·羅天益《衛生寶鑒·春服宣藥辨》
百病生於氣也,怒則氣上,喜則氣緩,悲則氣消,恐則氣下,寒則氣收,炅則氣泄,驚則氣亂,勞則氣耗,思則氣結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舉痛論篇》
常以舌拄上齶,聚清津而咽之,潤五臟,悅肌膚,令人長壽不老。
——宋·蒲虔貫《養生要錄》
行如風,立如松,坐如鐘,臥如弓。
——清·程林《醫暇卮言》
四季脾旺不受邪。
——東漢·張仲景《金匱要略》
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内經·素問·痺論》
君子有三戒:少之時,血氣未定,戒之在色;及其壯也,血氣方剛,戒之在鬥;及其老也,血氣既衰,戒之在得。
——春秋·孔子《論語·季氏篇》
夏三月,此謂蕃秀。天地氣交,萬物華實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
夜臥早起,無厭於日。使志無怒,使華英成秀,使氣得洩,若所愛在外,此夏氣之應,養長之道也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
逆之則傷心,秋為痎瘧,奉收者少,冬至重病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
夏三月屬火,主於長養心氣,火旺味屬苦,火能克金,金屬肺,肺主辛。當夏飲食之味,宜減苦增辛以養肺。
——元·丘處機《攝生消息論》
心者,君主之官也,神明出焉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靈蘭秘典論》
主明則下安,以此養生則壽,歿世不殆,以為天下則大昌。主不明則十二官危,使道閉塞而不通,形乃大傷,以此養生則殃。以為天下者,其宗大危,戒之戒之!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靈蘭秘典論》
延壽之法,惟自護其身而已。冬溫夏涼,不失時序,即所以自護其身也。
——《壽世傳真·修養宜四時調理》
坐而假寐,醒時彌覺神清氣爽,較之就枕而臥,更為受益。然有坐不能寐者,但使緘其口,閉其目,收攝其心神,休息片時,足當晝眠,亦堪遣目。
——清·曹庭棟《老老恒言·晝臥》
人但知過怒過哀足以害性,而不知過喜過樂亦足以傷身。
——清·梁章鉅《退庵隨筆》
四月節(立夏)內,宜服暖,宜食羊腎粥。
——唐·孫思邈《千金月令》
凡大寒大熱,大風大霧,皆宜避之,不可恃其強健而不畏也。《詩》曰:畏天之威,於時保之。此之謂也。
——明·萬全 元·賈銘《養正四要·飲食須知》
夏三月每日梳頭一二百下,不得梳着頭皮,當在無風處梳之,自然去風明目矣。
——元·丘處機《攝生消息論》
上善若水,下愚如火。
——金·劉完素《素問玄機原病式·六氣為病》
心氣當呵以疏之、噓以順之。
——元·丘處機《攝生消息論》
仁人之所以多壽者,外無貪而內清靜,心平和而不失中正,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。
——西漢·董仲舒《春秋繁露》
知者樂水,仁者樂山;知者動,仁者靜;知者樂,仁者壽。
——春秋·孔子《論語·雍也》
謹于攝生,春夏奉以生長之道,秋冬奉以收藏之理,飲食之有節,起居而有常,少思寡欲,恬淡虛無,精神內守,此無病之時,不藥之藥也。
——元·羅天益《衛生寶鑒·無病服藥辨》
夏不坐木。
——民諺
冬不欲極溫,夏不欲窮涼,不露臥星下,不眠中見肩。
——晉·葛洪《抱樸子》
食畢,當行步躊躇有所修為快也。
——南朝·陶弘景《養性延命錄·食誡》
禁濕地臥並穿濕衣。
——明·高濂《遵生八箋》引《養生論》
衛生切要知三戒,大怒大欲並大醉,三者若還有一焉,須防損失真元氣。
——唐·孫思邈《孫真人衛生歌》
思慮傷心,憂悲傷肺,忿怒傷肝,飲食傷脾,淫欲傷腎。
——清·尤乘《壽世青編》
汗出見濕,乃生痤疿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
夏氣熱,當食菽以寒之,不可一於熱也。
——明·高濂《遵生八箋》
古人于夏必獨宿而淡味,兢兢業業於愛護也。
——元·朱震亨《格致餘論》
十要:面要常擦,目要常揩,耳要常彈,齒要常叩,背要常暖,胸要常護,腹要常摩,足要常搓,津要常咽,睡要常曲。
——清·徐文弼《壽世傳真》
少食肉食,多食穀菽菜果,自然沖和之味。
——元·朱丹溪《茹談論》
五色令人目盲;五音令人耳聾;五味令人口爽;馳騁畋獵,令人心發狂;難得之貨,令人行妨。
——春秋·老子《道德經》
一日之忌,暮食無飽,夜飽食眠,損一日之壽;一月之忌,暮飲無醉,夜醉臥,損一月之壽。
——南朝·陶弘景《養性延壽錄·御女損益篇》
夏月不宜晚起,令人四肢昏沉,精神懵昧。
——唐·劉祠《混俗頤生錄·夏時消息》
仲夏之月,萬物以成,天地化生,勿以極熱,勿大汗,勿曝露星宿,皆成惡疾。
——明·高濂《遵生八箋》
冬夏皆宜以日出而起,於夏天尤宜。天氣清旭之氣,最為爽身,失之甚為可惜。
——清·袁開昌《養生三要》
喜怒傷氣,寒暑傷形;暴怒傷陰,暴喜傷陽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∙素問∙陰陽應象大論》
夏宜食酸。
——南朝·陶弘景《養性延命錄》
侮天時者凶,順天時者吉。春夏樂山高處,秋冬居卑深藏。
——南朝·陶弘景《養性延命錄》
夏雖極熱時,必著葛布短半臂,以護其胸背。
——清·曹庭棟《老老恒言》
凡四時之中,皆不得久立久坐濕冷之地,亦不得因酒醉汗出,脫衣靴襪,當風取涼,皆成足氣。
——唐·王燾《外台秘要·論得之所由》
雨濕之氣,感而為泄,故梅雨時,尤宜遠濕。
——清·曹庭棟《老老恒言》
以寡欲為四物,以食淡為二陳,以清心省了為四君子。無價之藥,不名之醫,取諸身而已。
——清·袁開昌《養生三要·衛生精義》
靜則神藏,躁則消亡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痺論》
吾生也有涯,而智也無涯。以有涯隨無涯,殆已;已而為智者,殆而已矣。
——戰國·莊周《莊子·養生主》
萬病之毒,皆生於濃,吾有一味藥解之,曰:淡!
——清·張英《聰訓齋語》
四時惟夏難將息,伏陰在內腹冷滑。
——明·徐春甫《養生餘錄》
五月之時,陽氣在表,胃中虛冷,以陽氣內微,不能勝冷,故欲著複衣。
——東漢·張仲景《傷寒雜病論》
以酒為漿,以妄為常,醉以入房,以欲竭其精,以耗散其真,不知持滿,不時御神,務快其心,逆於生樂,起居無節,故半百而衰也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
夏之箑,冬之裘,暑則臥簟,寒則圍爐,而熱者以涼,冷者以暖,隨四時而更變,因是得免於病。
——清·吳尚先《理瀹駢文·續增略言》
夏至一陰生。
——魏·王弼 晉·韓康伯 唐·孔穎達《周易注疏》
夏至後,夜半一陰生,宜服熱物,兼服補腎湯藥。
——元·丘處機《攝生消息論》
須于正陽,以消暑氣。
——明·高濂《遵生八箋》
陽氣者,若天與日,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。故天運當以日光明。是故陽因而上,衛外者也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
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亂治未亂,此之謂也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,亂已成而後治之,譬猶渴而穿井,鬥而鑄錐,不亦晚乎!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
夏季心旺腎衰,雖大熱不宜吃冷淘冰雪,蜜水、涼粉、冷粥。飽腹受寒,必起霍亂。
——清·葉志銑《頤身集》
心主夏,……心苦緩,急食酸以收之。心欲耎,急食鹹以耎之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臟氣法時論》
夏不食心。
——東漢·張仲景《金匱要略》
夏月盛暑之時,必令身有微汗,此養身之道,最得時宜者也。若必使快然無汗,則陰勝於陽,多致疾矣。
——明·張景岳《景岳全書》
養生貴養氣,養氣貴養心,養心貴寡欲。
——明∙王文祿《醫先》
天之大寶,只此一丸紅日;人之大寶,只此一息真陽。
——明·張景岳《景岳全書》
勞汗當風,寒薄為皶,鬱乃痤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
男子貴在清心寡欲以養其精,女子應平心定志以養其血。
——唐·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
夏季不可枕冷石並鐵物取涼,大損人目。
——明·高濂《遵生八箋》引《內經》
盛熱時宜於隱處寢臥,輒不得於星月下露地偃坐,兼便睡着使人操扇風,特宜忌之。
——宋·劉詞《混俗頤生錄·夏時消息》
春秋冬夏,四時陰陽,生病起於過用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經脈別論》
暑當與汗皆出,勿止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熱論篇》
陰氣內伏,暑毒外蒸,勿濯冷,勿當風,夜勿納涼,臥勿搖扇,腹護單衾,食必溫暖。
——明·冷謙《修齡要旨》
是月腎臟氣微,脾臟獨旺,宜減肥濃之物,益固精骨。
——明·高濂《遵生八箋》
土氣為萬物之源,胃氣為養生之主。胃強則強,胃弱則弱,有胃則生,無胃則死,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。
——明·張景岳《景岳全書》
靜者壽,躁者夭。
——南朝·陶弘景《養性延命錄》
陽氣者,煩勞則張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
暑必兼濕。
——清·葉天士《三時伏氣外感篇》
濕衣及汗衣皆不可久著,令發瘡及患風瘙癢。
——南朝·陶弘景《養性延命錄·雜誡篇》
治暑之法,清心利小便最好。
——明·王綸《明醫雜著》
暑熱逼人者,畏而可避,可避則犯之者少;陰寒襲人者,快而莫知,莫知則犯之者多,故病暑者,陰暑居其八九。
——清·雷豐《時病論》
日色曬熱石上凳上,不可便坐,蓄熱生豚瘡,冷生疝氣。
——明·高濂《遵生八箋》引《參贊書》
冰水止可浸物,使驅日曬暑氣。不可作水服,入腹內,冷熱相搏,成疾。若多著飴糖拌食,以解酷暑亦可。
——明·高濂《遵生八箋》引陶隱居言
夏暑汗不出者,秋成風瘧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金匱真言論》
大德必得其壽。
——春秋·子思《中庸》
知喜怒之損性,故豁情以寬心;知思慮之銷神,故損情而內守;知語煩之侵氣,故閉口而忘言;知哀樂之損壽,故抑之而不有;知情欲之竊命,故忍之而不為。
——宋·張君房《雲笈七籤》
夫冬溫夏涼,不失四時之和,所以適身也。
——南朝·陶弘景《養性延命錄》
夏防暑熱,又防因暑而致感寒。
——明·汪綺石《理虛元鑒·知防》
夏季炎熱,更宜調息靜心,常如冰雪在心,炎熱亦於吾心少減,不可以熱為熱,更生熱矣。
——三國曹魏·嵇康《養生論》
六月,肝弱脾旺,節約飲食,遠避聲色。
——明·冷謙《修齡要旨》
夏令之炎威,甚於冬令之寒,苟不藏精,壯者至秋而發為伏暑。怯者即中暍而死。
——清·唐大烈《吳醫匯講》
盛暑之時,伏陰在內,腐化稍遲,瓜果園蔬,多將生痰,冰水桂漿,生冷相值,克化尤難。
——唐·孫思邈《孫真人衛生歌注釋》
盛熱亦必著單臥服,或腹脛以上覆被,極宜人。
——宋·蒲虔貫《保生要錄·論衣服門》
平居簷下過廊衖堂破窗,皆不可納涼。此等所在雖涼,賊風中人最暴。惟宜虛堂淨室,水亭木陰,潔淨空廠之處,自然清涼。
——元·丘處機《攝生消息論》
不得於星月下露臥,兼便睡着,使人扇風取涼,一時雖快,風入腠理,其患最深。
——元·丘處機《攝生消息論》
避暑有妙法,不在泉石間,寧心無一事,便到清涼山。
——宋·溫華《瑣碎錄》
坐臥莫當風,頻於暖處浴。
——宋·陳元靚《事林廣記·孫真人枕上記》
養性大要:一曰嗇神,二曰愛氣,三曰養形,四曰導引,五曰言論,六曰飲食,七曰房室。
——唐·孫思邈《千金翼方·養性卷十二》
上善若水,水善利萬物而不爭,處眾人之所惡,故幾於道。
——老子《道德經》
暑熱傷氣,益氣而暑自消;暑熱傷陰,益陰而暑自退。
——清·程文囿《醫述》
心亂則百病生,心靜則萬病息。
——元·羅天益《衛生寶鑒》
熱食傷骨,冷食傷肺,熱毋灼唇,冷毋冰齒。
——清·曹庭棟《老老恒言》引抱樸子
君子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,順天地之剛柔。冒觸之者,其病付焉。
——清·馮兆張《馮氏錦囊秘錄》
秋三月,此謂容平。天氣以急,地氣以明;早臥早起,與雞俱興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
使志安寧,以緩秋刑;收斂神氣,使秋氣平;無外其志,使肺氣清,此秋氣之應,養收之道也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
逆之傷肺,冬為飧泄。奉藏者少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
當秋之時,飲食之味,宜減辛增酸,以養肝氣。
——元·丘處機《頤身集》
立秋以後稍宜和平將攝,但凡春秋之際,故疾發動之時切須安養,量其自性將養。
——元·丘處機《頤身集》
伏熱在身,勿得飲冷水及以冷物激身。
——明·高濂《遵生八箋》引《參贊書》
衣為汗濕,即時易之。
——宋·蒲虔貫《保生要錄》
秋氣燥,宜食麻以潤其燥,禁寒飲。
——元·忽思慧《飲膳正要》
肺盛則用呬以泄之。
——元·丘處機《頤身集》
夏至後秋分前,忌食肥膩、餅臛、油酥之屬,此等物與酒漿瓜果,極為相仿。
——明·高濂《遵生八箋》引《養生論》
秋初夏末,熱氣酷甚,不可脫衣裸體,貪取風涼。五臟俞穴皆會於背,或令人扇風,夜露手足,此中風之源也。
——明·高濂《遵生八箋》引《養生論》
凡四時之氣,順之則安,逆之則病。
——明·張景岳《類經·疾病類》
百病皆生於鬱。
——清·何夢瑤《醫碥·鬱》
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。
——西周·姬昌《周易·既濟》
憂恐忿怒傷氣;氣傷臟,乃病臟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内經·靈樞·壽夭剛柔》
毋冒極熱,勿恣涼冷,毋發大汗,保全元氣。
——明·高濂《遵生八箋》引《孫真人養生》
聖人嗇氣如持至寶,庸人役物而反傷太和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》
夏至以後,秋分之前,外則暑陽漸熾,內則微陰初生,最當調停脾胃,勿進肥濃。
——清·曹庭棟《老老恒言》
秋傷於濕,冬生咳嗽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
以兩手搓熱,熨眼數次,於秋三月行此,極能明目。
——元·丘處機《攝生消息論》
朝朝服食玉泉,琢齒使人丁壯有顏色。
——唐·孫思邈《備急千金要方》
朝不可虛,暮不可實。
——元·忽思慧《飲膳正要》
夫喜怒損志,哀戚損性,榮華惑德,陰陽竭精。
——明·徐春甫《古今醫統大全·養生餘錄》
體欲常勞,食欲常少,勞無過極,少無過虛,去肥濃,節鹹酸。
——南朝·陶弘景《養性延命錄》
寡言語以養氣,寡思慮以養神,寡嗜慾以養精,精生氣,氣生神,神自靈也。昰故精氣神,人身之三寶也。
——清《養生至論》引呂洞賓言
食不語,寢不言。
——春秋·孔子《論語·鄉黨》
憂則氣結,喜則百脈舒和。
——金元·張子和《儒門事親》
陽氣至頭而極,寧少冷,毋過熱。
——清·曹庭棟《老老恒言》
人年二十者,四日一泄,三十者八日一泄,四十者十六日一泄,五十者二十日一泄,六十者閉精勿泄,若體力猶壯者,一月一泄。
——唐·孫思邈《備急千金要方》
心可逸,形不可不勞。
——宋·林逋《省心錄》
七情之為病也,看花解悶,聽曲消愁,有勝於服藥者也。
——清·吳師機《理論駢文》
寒暖飢飽,起居之常。惟常也,往往易於疏縱,自當隨時審量。
——清·曹庭棟《老老恒言》
春秋佳日,扶杖逍遙,盡可一抒沉鬱懷抱。
——清·曹庭棟《老老恒言》
神太用則勞,其藏在心,靜以養之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病機氣宜保命集》
秋不食肺。
——東漢·張仲景《金匱要略》
食畢當漱口數過,令人牙齒不敗口香。
——唐·孫思邈《千金要方·道林養性》
人欲不可都絕,陰陽不交,則坐至壅遏之疾,故幽閉怨曠,多病而不壽也。任情肆意,又損年命。唯有得其節宣之和,可以不損。
——晉·葛洪《抱樸子·內篇》
古云「三分醫治,七分調養」,信然。凡病未愈,忽添內外雜症,或舊疾復發,皆不善調養所致。
——清·王燕昌《王氏醫存》
欲得長生,腸中常清;欲得不死,腸中無滓。
——漢·王充《論衡》
欲溺便溺,不可忍,亦不可怒力,愈努力則愈數而少,腎氣窒塞,或致癃閉。
——清·曹庭棟《老老恒言》
多飲酒則氣升,多飲茶則氣降,多肉食穀食則氣滯。
——明·陳繼儒《養生膚語》
白露身不露。
——民諺
房中之事,能生人,能殺人。辟如水火,知用之者,可以養生,不能用之者,立可死矣。
——南朝·陶弘景《養性延命綠》
靜者壽,躁者夭,靜而不能養減壽,躁而能養延年。
——南朝·陶弘景《養性延命錄·教戒篇》
凡人之生也,必以其歡,憂則失紀,怒則失端,憂悲喜怒,道乃無處。
——春秋·管仲等《管子·內業》
戒色慾以養精,正思慮以養神。
——《醫學入門·保養說》
仲月之節為秋分,秋為陰中,陰陽適中,故晝夜長短亦均焉。……生陰助陽成功也。
——明·高濂《遵生八箋》引《孝經緯》
生之本,本於陰陽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
虛則補之,實則瀉之,寒則溫之,熱則涼之。
——金·張元素《醫學起源》
秋七十二日,省辛增酸,以養肝氣。
——唐·孫思邈《千金食治》
凡食物不能廢鹹,但少加使淡,淡則物之其味真性俱得。
——清·曹庭棟《老老恒言》
腹為五臟之總,故腹本喜暖。
——清·曹庭棟《老老恒言》
道非遠於人,人心遠於道,惟聖人心合於道,故壽命無窮。
——唐·王冰《黃帝內經·素問補注釋文卷之二》
仁可長壽,德可延年,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也。
——明·呂坤
善養生者,當知五失:不知保身,一失也;病不早治,二失也;治不擇醫,三失也;喜峻葯攻,四失也;信巫不信醫,五失也。
——明·萬全《養正四要》
暮臥習閉口,開口失氣,又邪從口入。
——南朝·陶弘景《養性延命錄·食誡》
秋三月,六氣十八侯,皆正收斂之令,人當收斂身心,勿為發揚馳逞。
——明·高濂《遵生八箋》
汲汲而欲神則煩,切切所思神則敗。
——《彭祖攝生養性論》
心無物慾,即是秋空霽海。坐有琴書,便成石室丹丘。
——明·洪自誠《菜根譚》
欲不可絕,欲不可早,欲不可縱,欲不可強。
——元∙李鵬飛《三元延壽參贊書》
養性之道,莫久行、久坐、久臥、久聽,莫強食飲,莫大醉,莫大愁憂,莫大哀思,此所謂能中和。能中和者,必久壽也。
——南朝·陶弘景《養性延命錄》
季秋之月,草木零落,眾物伏蟄,氣清風暴為朗。無犯朗風,節約生冷,以防癘病。
——明·高濂《遵生八箋》
寒露腳不露。
——民諺
不欲甚勞,不欲甚逸。
——晉·葛洪《抱樸子·內篇》
薄衣之法,當從秋習之。
——隋·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》
夫人夜臥,欲自以手摩四肢胸腹十數遍,名曰乾沐浴。
——宋·蒲虔貫《寶生要錄》
肥肉厚酒,務以自強,命曰爛腸之食。
——戰國·呂不韋等《呂氏春秋·孟春紀》
脾有一分之陽,能消一分之水穀;脾有十分之陽,能消十分之水穀。
——清·石壽棠《醫原》
恬憺虛無,病安從來!心有怫鬱,諸病生焉。
——清·高文晉《外科圖說·骨疽論》
悲哀愁憂則心動,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靈樞·口問》
少年之情,欲收斂不欲豪暢,可以謹德,老人之情,欲豪暢不欲鬱瘀,可以養生。
——明·呂坤《呻吟語·修身》
詩書悅心,山林逸興,可以延年。
——明·龔廷賢《壽世保元》
穀氣勝元氣,其人肥而不壽;元氣勝穀氣,其人瘦而壽。養性之術,常使穀氣少,則病不生矣。
——宋·李昉 李穆 徐鉉等《太平御覽》
無病而服藥,富貴之人所為,是揠苗助長也。
——清·王士雄《潛齋醫學叢書·言醫》
綿衣不用頓加添,稍暖又宜時暫脫。
——元·李鵬飛《三元延壽參贊書》
小兒無凍餓之患,有飽暖之災。
——清·吳瑭《溫病條辨》
風雨寒熱,不得虛,邪不能獨傷人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靈樞·百病始生》
陽氣已衰,陰氣大盛,暴風時起,切忌賊邪之風以傷孔隙。勿冒風邪,無恣醉飽。
——明·高濂《遵生八箋》
宜減苦增甘,補肝益腎助脾胃,養元和。
——明·高濂《遵生八箋》
季秋節約生冷,以防痢疾。
——明·高濂《遵生八箋》引《雲笈七籤》
不欲極饑而食,食不可過飽;不欲極渴而飲,飲不可過多。飽食過多,則結積聚;渴飲過多,則成痰澼。
——唐·孫思邈《千金要方·養性序》
人之當食,須去煩惱,如食五味必不得暴嗔,多令人神驚,夜夢飛揚。
——唐·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
食補不如精補,精補不如神補。節飲食,惜精神,用藥得宜,病有不痊焉者寡矣。
——清·程國彭《醫學心悟》
秋冬衣冷漸加添,莫待病生才服藥。
——唐·孫思邈《孫真人衛生歌》
吹呴呼吸,吐故納新,熊經鳥申,為壽而已矣。
——戰國·莊周《莊子·刻意》
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居,樂其俗。
——春秋·老子《道德經》
十三傷:才所不逮,而困思之,傷也;力所不勝,而強舉之,傷也;悲哀憔悴,傷也;喜樂過差,傷也;汲汲所欲,傷也;久談言笑,傷也;寢息失時,傷也;挽弓引弩,傷也;沈醉嘔吐,傷也;飽食即臥,傷也;跳走喘乏,傷也;歡呼哭泣,傷也;陰陽不交,傷也。
——晉·葛洪《抱樸子內篇·極言》
厚重、靜定、寬緩,乃進德之基,亦為老人養壽之要。
——明·高濂《遵生八箋》引薛子
人體欲得勞動,但不當使極耳。動搖則穀氣得消,血脈流通,病不得生,譬猶戶樞不朽是也。
——西晉·陳壽《三國志·魏書·華佗傳》
酒雖可以陶情,通血脈,然耗氣亂神,爛腸胃,腐筋膜。
——明·萬全《養正四要》
昔有行道人,陌上見三叟,年各百餘歲,相與鋤禾莠。住車問三叟,何以得此壽?上叟前致辭,室內姬粗醜;二叟前致辭,量腹接所受;三叟前致辭,暮臥不覆首,要哉三叟言,所以壽長久。
——三國·應璩《百一詩·昔有行道人》
冬三月,天地閉藏,水冰地坼,無撫乎陽,早臥晚起,以待日光。去寒就溫,勿泄及膚,逆之腎傷,春為痿厥,奉生者少。
——明·高濂《遵生八箋》
宜寒極方加綿衣,以漸加厚,不得一頓便多,惟無寒即已。
——明·高濂《遵生八箋》
冬氣寒,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。
——元·忽思慧《飲膳正要》
四時者,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氣所在,以時調之也。八正之虛邪而避之勿犯也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八正神明論》
夫五味入胃,各歸所喜。故酸先入肝,苦先入心,甘先入脾,辛先入肺,鹹先入腎,久而增氣,物化之常也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
陰之所生,本在五味;陰之五宮,傷在五味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内經·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
多食鹹,則脈凝泣而變色;多食苦,則皮槁而毛拔;多食辛,則筋急而爪枯;多食酸,則肉胝皺而唇揭;多食甘,則骨痛而髮落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五臟生成篇》
夜讀書不可過子時,蓋人當是時,諸血歸心。不得睡則血耗而生病矣。
——明·謝肇浙《五雜俎》
睡側而曲,覺正而伸,勿想雜念,早晚以時,先睡心,後睡眼。
——南宋·蔡元定《睡訣銘》
人於中年左右,當大為修理一番,則再振根基,尚餘強半。
——明·張景岳《景岳全書》
養生當論食補,治病當論藥攻。
——金元·張子和《儒門事親》
欲防夏之傷暑者,在於冬之藏精也。
——明·孫一奎《醫旨緒餘·防暑論》
保生四要:一曰節飲食,二曰慎風寒,三曰惜精神,四曰戒嗔怒。
——清·程國彭《醫學心悟·保生四要》
終年不見日光者,則面色晦白,或萎黃,無振作氣象。故吾人欲言養生,除飲食居住外,又須注重日光養生也。
——清·吳克清《養生須知·日光養生法》
快活無憂散:除煩惱,斷妄想。此二味等分,研為極細末,用清靜湯服下。必能清氣爽神,快活無憂。苟能日服一劑,勝服四君子湯百劑也。
——明∙徐春甫《古今醫統大全·雜著類》
衣服厚薄,欲得隨時合度。是以夏月不可全薄,寒時不可極溫。
——宋·蒲虔貫《保生要錄·論衣服門》
重衣厚褥,體不堪苦,以致風寒之疾;厚味脯臘,醉飽肥甘,以致結聚之患;美色妖冶,嬪妾盈房,以致虛損之禍。
——明·高濂《遵生八箋》
冬月夜臥,居處宜嚴密加護,不使風寒吹腦,若於暖處包首而臥,則反上壅熱也。
——清·王應鹤《孫真人衛生歌注釋》
六氣治腎法:治腎臟吐納用吹法,以鼻漸長引氣,以口吹之。腎病,用大吹三十遍,細吹十遍,能除腎家一切冷氣、腰疼、膝冷沉重、久立不得、陽道衰弱、耳內蟲鳴及口內生瘡。
——明·高濂《遵生八箋》
當冬之時,其飲食之味,宜減鹹而增苦,以養心氣。
——宋·陳直《養老奉親書》
汗出莫當風立,腹空莫放茶穿。
——南宋·朱佐《類編朱氏集驗醫方·養生雜論》
笑一笑,少一少;惱一惱,老一老;鬥一鬥,瘦一瘦;讓一讓,胖一胖。
——明·胡文煥《類修要訣》
凡人臥,頭邊勿安火爐,令人六神不安;冬日溫足凍腦,春秋腦足俱凍,此乃聖人之常法也。
——南朝·陶弘景《養性延命錄》
胃不和則臥不安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逆調論篇》
憂思傷心,重寒傷肺,忿怒傷肝,醉以入房,汗出當風傷脾;用力過度,若入房汗出浴,則傷腎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靈樞·百病始生》
酒多血氣皆亂;味薄神魂自安。
——民國·王靜齋《養生醫藥淺說》
春三日一施精,夏及秋一月再施精,冬令閉精勿施。夫天道,冬藏其陽,人能法之,故能長生。冬一施,當春百。
——南朝·陶弘景《養性延命錄》
喜怒哀樂之未發,謂之中;發而皆中節,謂之和。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達道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萬物育焉。
——春秋·子思《中庸》
病新瘥後,但得食糜粥,寧可少食令饑,慎勿飽,不得他有所食,雖思之,勿與之也。
——唐·王燾《外台秘要》
出則以車,入則以輦,務以自佚,命之曰「招蹶之機」。
——戰國·呂不韋《呂氏春秋·本生》
寒氣方盛,勿傷冰凍,勿以炎火炙腹背,毋發蟄藏。君子當靜養以順陽生。
——明·高濂《遵生八箋》
味不眾珍,衣不燀熱,燀熱則理塞,理塞則氣不達;味眾珍則胃充,胃充則中大鞔,中大鞔而氣不達,以此長生可得乎?
——秦·呂不韋等《呂氏春秋·重己篇》
晚餐勿遲,量饑飽勿過,小飲勿醉,陶然而已。《千金方》云:半醉酒,獨自宿,軟枕頭,暖蓋足。
——清·尤乘《壽世青編》
臨臥濯足,三陰皆起於足,指寒又從足心入,濯之所以溫陰而卻寒也。
——清·吳師機《理論駢文》
冬月棉衣莫令甚厚。寒則頻添重數,如此則令人不驟寒熱也。
——宋·蒲虔貫《保生要錄·論衣服門》
臨臥時坐於床,垂足解衣,閉氣,舌柱上齶,目視頂,乃提縮穀道,以手摩擦兩腎腧穴,各一百二十次,以多為妙。
——明·高濂《遵生八箋·延年卻病箋上》
因而飽食,筋脈橫解,腸澼為痔。
——戰國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
終日屹屹端坐,最是生死,人徒知久行久立傷人,而不知久臥久坐之尤傷人也。
——明·李梃《醫學入門》
嚴寒冬令,為殺厲之氣,君子善攝生。當嚴寒之時,行住坐臥,護身周密,故不犯寒毒。
——宋·朱肱《類證活人書》
冬夜勿覆其頭,得長壽。
——唐·孫思邈《千金要方·道林養性》
夏贜宜涼,冬贜宜溫;背陰肢末,雖夏宜溫;胸包心火,雖冬難熱。
——南齊·褚澄《諸氏遺書》
食不厭精,膾不厭細。食噎而啈,魚餒而內敗,不食。色惡,不食。臭惡,不食。失飪,不食。不時,不食。
——春秋·孔子《論語·鄉黨第十》
浴後當風,腠理開,風易感,感而即發,僅在皮毛,則為寒熱;積久入裡,患甚大。故風來宜避,浴後尤宜避。
——清·曹庭棟《老老恒言》
冬不坐石。
——民諺
人之無陽,猶天之無日,欲保天年,其可得乎?
——明·張景岳《類經·疾病類》
夏至宜節嗜慾,冬至宜禁嗜慾,蓋一陽初生,其氣微矣,如草木萌生,易於傷伐,故當禁之,不特節也。
——宋·馬永卿《嫩真子》
冬令進補。
——明·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
扶正氣者,須辨陰陽,陰虛者補其陰,陽虛者補其陽。
——明·張景岳《景岳全書》
聚精之道,一曰寡欲,二曰節勞,三曰息怒,四曰戒酒,五曰慎味。
──明·袁了凡《攝生三要》
秋防燥,冬防寒,又防風。
——明·汪綺石《理虛元鑒·卷上·知防》
四氣調神者,隨着春夏秋冬四時之氣,調肝心脾肺腎五臟之神志也。
——清·黃士宗《黃帝內經直解》
髮宜多櫛,齒宜多叩,液宜常嚥,氣宜清煉,手宜在面。
——明·高濂《遵生八箋》
日為太陽之精,其光壯人陽氣,極為補益。
——清·曹庭棟《老老恒言》
毋憂拂意,毋喜快心,毋恃久安,毋憚初難。
——明·洪應明《菜根譚》
先天之強者不可恃,恃則並失其強矣;後天之弱者當知慎,慎則人能勝天矣。
——明·張景岳《景岳全書》